供應鏈管理也是 CSR 資深專家的第一手洞察
● 企業本身的產品品質會受到上下游廠商的產品和服務影響,供應鏈管理不能等
● 想稽核廠商的企業為了省錢,派自己相關部門的人去廠商稽核,但是因為對相關產業和法規不是很了解,很難有效鑑別缺失
● 供應鏈管理標準有很多,國際標準有品質保障和透明度,但是價格不親民;小公司可以司自身的需求和屬性,建立自己需要的標準
「我供應商那麼多,公司能力有限,我很認真要做供應鏈管理,但是就是沒錢沒時間…」
「老師,這供應商問卷是要怎麼填? 是要填真的?還是填假的?」
「我們工廠明明没有廢水排放,但現在一起卻被要求停工怎麼辦?」
「供應鏈管理,可不可以從我們公司直接調派不同部門人手去查核廠商就好?」
以上林林總總的現場問題,在德國萊因管理系統服務部門林建志經理的信手捻來,總能化做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舉例來說,「大家找供應商做問卷,然後供應商也照要求簽了一堆回來,然後第一關,你可能看不懂他寫什麼,第二個,看得懂更可怕,會發現可能是亂寫,耗水資源這麼大,到底在寫什麼….」
「我看過製造衛生紙工廠,也看過製造鐵湯匙廠、半導體廠等,如果說有365行,我大概已經看過150行了,越看就覺得活著還蠻恐怖的,產品製造過程都是這樣的複雜….」德國萊因管理系統服務部門林建志經理笑著說。
企業決定導入供應鏈管理或者是資產管理之後一定會花費較多的成本,這是共同的問題,談到供應鏈管理時,不少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行有餘力再做功德的事,没想到即使是花錢跟供應商買東西,企業本身也需要供應商提供好品質材料,才能提供高品質與價格競爭力的產品做交易。「其實,應該把供應商看作自己的合作夥伴,你提供他相關的經驗、資源,帶動產業提升,這才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林建志說。
整個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對一個企業客戶而言,你表現得好沒有問題,但若上游供應商發生缺失,導致它關廠,或是被迫暫停營運,企業盈利就會受到影響,那客戶端也會間接受到影響。所以,穩定的供應鏈管理能確保企業降低風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平時做好供應鏈的管理,當面對客戶的挑戰時,你隨時可以對客戶展現你的誠信來爭取訂單,這就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評鑑一個企業家誠信的績效主要是來做一個風險控管,有沒有將相關的做法延續到你的供應商,這也是重要的考量。
前陣子昆山不少台商被政府要求全部停業,假使你的供應商没排放廢水也被勒令停工、或者因勞動條件不佳被檢舉,這些都會影響企業營運;因此,廣義來看,供應鏈管理不僅是做公益,而是更務實地去掌握供應商的風險程度,歸根究底,這仍是為了企業自身著想,讓客戶對企業更有信心。
企業應將供應商做區分及風險評估,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供應商,「大家都知道,去現場會看到很多你從來沒有看過的事情,」林建志建議,不管是就流程複雜度或道德、環境的風險,現場稽核是很必要的,且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一方面可以真正發掘風險,更重要的是督導供應商去改善。「企業不要說考試完後就把觀念丟一邊,覺得供應商若不合格,就不要你;如果這是你的關鍵供應商,應該帶他一起成長,雖然是你花錢買他的東西,但是你也希望他能降低大風險,這樣才能永續一起合作。」
有些企業主想要降低成本,從公司的相關部門各調一人去供應商那裏做稽核,但這樣做是否能達到真正的效益?短期看似降低成本,長期來講效果不彰,也造成企業內部人力不堪負荷。「我們遇到的結果是,每個部門調出來的人員很熟悉公司運作法規,但各供應商有不同的製造流程,企業所調派的人員對他人的產業或法規其實並不是很了解,所以專業知識仍不太夠,那這樣能有效鑑別缺失嗎?」林建志反問。甚至有些企業主有隱匿的童工群組,這些都需要合格有經驗的稽核人員,用嫻熟的技巧來看出工廠現場管理的蛛絲馬跡。
國際性標準好?還是客製化標準好?林建志認為各有優劣。 舉例來說,有的企業主出題簡單,只問三題:「貴公司有無符合勞動人權?」、「有没有污染環境?」、「貴公司是否重視職業安全衞生?」這樣的問法根本問不出所以然。太簡單的問題是浪費時間,太複雜的問題没有人會使用。這時候,不同的標準工具有不同的優缺點。
林建志分析,加入一些國際標準的會員的優點是,一旦加入後,企業需要新供應商時,可直接從會員裏面找,不用重新調查,可先了解供應商後再決定要不要密切合作。此外,國際平台一般都是委託國際第三方認證,這個資料會讓企業受到認可與肯定,以及資料統一化、標準化、透明化都是得到認可的。但缺點是,加入平台的會員費很高,加入後才能不斷的更新這些工具標準,施作時比較没有彈性。如果公司本身没有太多資源的話,小規模的公司可以依照公司自身的需求和屬性,建立自己需要的標準。企業做完自身的風險評估後,就可以自己定義公司的遊戲規則。
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簡又新董事長指出,巴黎協定和2015年的永續發展目標後,引導全世界很多法律規則跟著改變,例如:增加綠色採購、綠色能源等。大的品牌商如google、Apple都宣佈他們公司百分之百要準備用再生能源,Apple已經在今年 (2018)的4月份的環境報告書說明,下一步就要所有供應鏈全部要改成再生能源。而沃爾瑪(Walmart)計劃要在2030 年前減1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把德國加上台灣整年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加起來還不到10億公噸,台灣也是沃爾瑪供應鏈之一,這就是綠色商機。
國際的一些趨勢,包含行業的要求、環保法令要求、資訊結構的要求,甚至在 ISO系列的標準裡面,都已經變成是企業的挑戰。落實透明對企業很重要,透明並不是大家口頭上說說就好,為讓透明好做,世界就有各種不同的行業規則標準,企業做事情都要先合規合標準,符合後還要公告,公告後還要有第三方認證等,這些事情衝擊著台灣所有的產業,未來全世界經濟體的競爭力都會有很大的變化。
當大品牌已經開始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雖然它沒有要求供應鏈要百分之百遵守,但已經開始提出要求,這都顯示他們在帶動這個社會在做一些改變,也在影響供應鏈做改變,唯有去正視這些改變,企業才能成長。如果供應鏈廠商無法符合大品牌商因應世界趨勢所做的改變,屆時可能就是直接面臨一波淘汰賽。
台灣永續供應協會秘書長顏俊明表示,「我們大概進入了一個複合情境的挑戰時代,」以前供應鏈管理是管品質、管成本,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企業要的就是在最驚險的成本裡獲得最好的品質,這是供應鏈的要求。「但慢慢的,供應鏈管理已轉向風險跟永續。」顏俊明補充。
所以各大品牌開始對所有的供應鏈提出要求,不管你是要符合原始的要求,或是轉變成RBA(舊稱:EICC)要求,或是要依據每一個客戶去符合他們各別的標準也好,這些挑戰慢慢的變成供應鏈的管理,企業真正要思考的是,在浪潮下如何變成倖存的企業?「永續的發展,要從企業的本質DNA做一些改變。」顏俊明說。
從供應鏈再往外延伸就會形成價值網絡,本來可能彼此是毫無相關的,但藉由循環經濟,把自己用不到的東西,變成對方需要的,這樣結盟的力量就會展現出價值鏈的意義,變成是合作夥伴。整個價值鏈結合,可能就會是下一代的競爭力。
企業做這些供應鏈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在於降低自己的風險,增加客戶對自身的信心,體現關鍵供應商的競爭力,才有機會打入國際市場。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曾于哲會計師一句話說得好:「企業經營就是三個順序,你好(客戶買單)、我好(員工照顧好)、大家好(供應商照顧好),大家一起讓客戶好,降低風險賺長遠的錢。」
編輯推薦
熱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