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萊因永續金碳號論壇:碳尋淨零藍圖的關鍵



2023年3月21日 | 能源技術

永續發展為當前全球潮流,德國萊因長期關注國內節能減碳趨勢,3月10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主辦「永續金碳號: 碳尋淨零藍圖」論壇,邀請各產業標竿客戶代表第一手分享在國內外淨零碳排壓力下,如何從企業自身核心能力出發,建立起適合公司發展的 ESG 策略。此論壇聚焦實務運作角度,結合鋼鐵、塑化、家電、半導體、電子等不同產業的觀點交流,超過150 位聽眾齊聚,不但要了解最新的金管會要求,也要為企業找尋化碳為“金“ 的各種可能性。

本次論壇綜合探討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ESG報告書、能源管理與水資源管理等不同永續發展管理手段,期望協助台灣企業在廣濶的永續海域裏找到自己的淨零座標,不會因接踵而至的各種碳焦慮而迷失方向。

 

首先由德國萊因管理系統服務部門經理項俊傑介紹歐洲的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 與美國的CCA (清潔競爭法) 二者法規的差異及企業應如何因應。CBAM和CCA 目前管制產品有些不同,但相同的是法規仍在持續擴大管制產品,將導致企業成本增加。而為了繳交CBAM/CCA產品碳含量相關數據,各企業近年來都出現碳管理需求,項俊傑建議企業降低CBAM/CCA衝擊的方式可先從第三方查驗開始,釐清減碳目的是為了減低營運成本、滿足客戶或政府法規要求,或是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等原因 ,然後再對症下藥去找合適的解方。

 

華新麗華處長陳國輝以越過貿易壁壘的墊腳石為題分享其2050 淨零排碳路徑,涵蓋節能、用能與創能。他提及,「排碳就像排污費,以前是外部成本,現在則是內部成本。」 在企業內完整推動碳管理需要各單位及領導階層的強力支持,華新麗華導入內部碳定價並對外推動綠色供應鏈,希望達成每年減碳目標1.5%。「永續淨零最難的是觀念,但困難要始於足下,個人可以從生活態度的改變開始。」陳國輝說道。

 

全球減塑熱潮的推動,資源循環使用已成為主流意識。 以回收材料解決方案為題,台灣化學纖維彭永弘高級管理師分享企業目標就是”We Produce We Recycle” ,回收海廢尼龍再生和消費後塑膠回收的再生是兩大重點。 因為“沒有廢棄物,只有未妥善處理的資源”,台化積極開發消費後再生塑膠 (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簡稱PCR) 導入生產並取得認證。針對不同客戶的產品特性需求,將認證合格的PCR塑料,以不同比例的最佳配比添加於新料原生料中,輔以配方改良及通過認證的回收料應用在3C 、家電業及其他產業等,藉以發展綠色塑膠製品,逐步實現循環經濟目標。

 

全球每三台家用縫紉機就有一台來自伸興!  以永續行動宣告為題,伸興工業CSR 辦公室課長曾善美分享其永續政策推動歷程的四個階段 – 孵化、紮根、萌芽、接軌期,循序漸進的從台灣總部到海外工廠導入綠色制度,進而製作出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書。 伸興藉由推廣縫紉文化及志工隊服務協助偏鄉及老人服務來實現社會公益,透過提高出廠前試縫布面積使用率應至少到 60% 以上,達成減廢與降低廢棄物燃燒碳排放目標。

 

接下來,關於供應鏈最新議題,光寶科技的企業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委員曾福裕從供應鏈角度切入,分享如何開發低碳電子產品及完成碳盤查分析,並設定新一代產品減碳目標為 5%。 光寶從自身產品類別找出前三大高碳排材料關鍵熱點 (PCB /鐵铝件/塑膠料) 及各別的減碳策略。為實現循環經濟,光寶以化廢為寶的理念推動廠區廢棄物零掩埋 — 盤查哪些廢棄物可用正常途徑回到廠內轉化,不會造成廠外污染。

 

記憶體大廠美光環安處長江穎俊以降低碳排解決方案為題,分享從導入ISO 14000/45001/50001 等管理系統驗證去落實永續四大構面(碳排/能源/水資源/廢棄物)的概念。 由於半導體產業是用電大戶,他特別分享美光如何在ISO 50001過程中改善能源效益, 同時以"silicon or stone?” 來詮釋應避免解決A 問題(例:節能減碳) 反而產生B 問題(例:產能報廢) 的本末倒置情況。在ESG永續發展上,江穎俊強調從投資價值的角度溝通較易獲得管理層的支持與認同,並以"二隻烏鴉生不出鳳凰"的妙喻來說明專案過程中接觸不同組織文化的重要性反而可以激發多元思考、優化團隊效益。

 

除邀請產業客戶分享第一手實務經驗外,德國萊因也攜手綠基會、塑膠中心、御鼎節能科技等業界專家分享金管會及國內相關政策發展、政府輔導計畫、學習資源等以協助企業做好準備。  德國萊因身為碳查驗與能源管理驗證的領先單位,同時也是國內環保署與水利署認可查驗機構,自 2009 年起,即積極關注全球碳及能源管理相關議題,並提供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查驗 (ISO 14064-1)、產品碳足跡查驗 (ISO 14067) 與能源管理系統驗證 (ISO 50001) 的服務,協助國內外企業面對來自客戶與當地監管機構不同需求,從能源管理、供應鏈合作到廢棄物回收全面強化企業綠色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