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禁堂食】外賣容器使用不當 食外賣或會慢性中毒
香港疫情愈趨嚴峻,香港政府7月29日起全面禁止食肆堂食,外賣成為市民唯一選擇。不過,香港未有立例規管外賣容器標準,市民食外賣有機會慢性中毒。
香港德國萊茵 TÜV 執行董事樊兆中(Martin)建議,市民光顧用合規格或低風險食物容器的餐廳,例如:硬膠中的PP及PET屬低風險;紙及錫紙屬中風險,因為紙有可能有防霉物質或抗菌劑,而錫紙避免盛載酸性食物;軟性塑膠屬高風險,如發泡膠。此外,市民亦可避免揀選需高溫煎炸的食物,因為油的高溫容易使膠溶化,有機會慢性中毒或致癌。用餐後亦避免重用一次性餐具及器皿。
帶飯也需注意飯盒材料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已經成為流行語!即使在疫情下,消費者都謹慎地減少使用一次性物件例如即棄咖啡杯、即棄餐具等等。加上疫情,不少上班族加入帶飯行列。市面上越來越多竹製咖啡杯和餐具,聲稱用自然物料製造,棄置後可被分解。可是這類竹製咖啡杯和餐具是由 三聚氰胺(美耐皿)-甲醛樹脂將竹纖維粘合在一起形成的,又稱為Bamboo melamine。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的評估發現,使用 Bamboo melamine 杯盛載70°C的熱飲與傳統三聚氰胺樹脂杯相比釋出更多有害物質。
德國萊茵TUV建議消費者應避免使用竹製咖啡杯和餐具等產品盛載高溫飲料或食物,避免有害物質釋出。消費者在選購餐具、玻璃器皿、陶瓷還是儲存容器時,應從信譽良好的零售商處購買,其產品應已通過食品接觸測試,確保不會將有害物質成分傳遞到食品中,保護消費者健康。
餐具上常見的標誌
LFGB (Lebensmittel-, Bedarfsgegenstände- und Futtermittelgesetzbuch) 是德國《食品、日用品和飼料法》,範圍不僅是食品接觸產品。具體技術指標是根據材料或特定物質的法規,比如塑料將根據類型(PP, PVC, PLA等)要符合歐盟Regulation (EC) No 1935/2004,Regulation (EU) 10/2011 and amendments 以及德國BfR recommendation中的要求。
FDA 全稱是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食品接觸產品屬於FDA監管的Indirect food additives這個類別。技術指標源於《聯邦規章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 CFR) 和《符合性政策指南》(Compliance policy guides,CPG),未涉及的材料需要廠商準備和遞交FCN (Food Contact Notification)。
基本上,德國的食品級要求是在歐盟基礎上增加了德國要求及推薦,相對來說比較嚴格,但也不能完全覆蓋其他歐盟國家的相關要求。如果產品同時符合LFGB和FDA法規,說明這個食品接觸材料的品質比較高,接觸食品安全有保障。
明白餐具何時應該終止使用
不同材質的餐盒、餐盤、餐具多久需要更換並沒有具體規定,但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帶塗層的產品出現起泡或脫落同,金屬產品發現鏽點,陶瓷或玻璃製品有裂開或產品掉色的現象,就建議消費者暫停使用。
熱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