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低碳到零廢:德國萊因 2025 永續論壇聚焦碳、水、廢三大管理策略

全球正邁入資源韌性時代,企業永續發展已從「口頭承諾」邁入「實際行動」的新階段。 11月 6 日德國萊因於新板希爾頓酒店舉辦「2025 永續論壇:永續進化論 — 低碳 × 循環經濟 × 零廢願景」,除探討碳、水、廢三大面向的管理外,亦延伸至 SBTi 2.0 的新變化,從國際標準動態、實務案例與系統性解決方案,協助企業掌握法規與市場雙重變化。
德國萊因人員與營運保證服務事業群全球資深副總裁 Kai Hoehmann 指出,現在企業對於永續的認知焦點及趨動力有二個主要的改變 – 認知已從「碳排放」轉向「整體循環性」且趨動力從「法規」轉向「利害關係人」 。 他補充,過去的認知焦點是碳排放,企業主要是為了履行法規要求;而現在的焦點是轉向整體循環性,越來越多的要求來自客戶、出資方、員工和社群,這導致企業永續發展的範圍更廣泛,包括水資源、廢棄物和包裝材料等高效循環使用都變成驅動力之一。

活動開場,先由副總經理項俊傑為即將於明年一月發布的白皮書 (循環經濟下的供應鏈永續之路) 暖身,預告白皮書的重點精華。接著由超邁工業取得廢棄物零填埋管理系統一星級認證做為成功案例示範。 廢棄物管理正從環保行動轉為競爭力指標。客製化服務總經理曾明藝進一步說明,根據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廢棄物零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 ZWTL)已成為評估企業永續表現的重要指標,最高三星等級要求廢棄物轉移率達 99% 以上。落實 7R 原則(識別、減量、再利用、回收、能量恢復、拒絕、合規),不僅能提升資源利用率從而降低處理成本與碳支出,也能提升品牌信任與供應鏈韌性。
在回收材料驗證與循環經濟的未來的議題中,產品經理蔡承甫分享歐美、大陸、台灣各地針對不同產業法規要求再生比例和第三方驗證的情況。他介紹三個常見的回收料驗證標準:ISO 14021、 ISO 15343、 ISO22095 及封閉式循環回收驗證案例。而 2024 年發布的 ISO 59000 系列標準著重在支持循環經濟的實施和衡量,並提出了一套資源管理指南,指導組織優化其循環績效,以應對資源稀缺和環境挑戰。
在碳管理面向上,專案經理黃昱閔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 淨零排放」正式入法,企業減碳已進入制度化與 2026 碳費倒數階段。金管會推動 ESG 資訊揭露,確定將以 GHG Protocol 為核心引導受列管集團與國際 IFRS 準則接軌;同時,ISO 與 GHG Protocol 正合作,將整合出一套新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有助企業脫離雙重標準困擾。長期而言,他建議企業應以 ISO 14068-1 碳中和為目標,基於溫室氣體/碳足跡盤查,減量為核心,藉由 ISO 50001 提高能源管理效率,並透過導入 ISO 50015 節能績效量測驗證,來精準化節能量,確保減碳成果的高可信度,接著經由碳匯的移除增量、剩餘排放量之碳抵換,最終達成氣候中和。
除了碳減量之外,水資源常被忽略但日益重要。 產品經理廖淑君則從台灣水資源挑戰的加劇切入到國際法規趨向於整合式管理。 全球水管理趨勢強調水利基礎建設、緊急應變行動、綜合流域管理和水循環利用策略;對於企業端,ISO 46001 著重於內部用水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而AWS 國際永續水管理聯盟標準則更強調流域合作與外部治理,要求企業與利害關係人(如社區)共同解決水資源挑戰,以增強社會信任和品牌形象。
在減碳範疇上,SBTi 於 2025 年推出新版草案 -《企業淨零標準 2.0》(CNZS 2.0),期望企業不再僅是「說到」,而是真正「做到」。大中華區資深技術經理符史良指出,SBTi 2.0 明確要求企業將範疇一與範疇二的減碳目標分開設定;其中,針對範疇二更提出對再生能源憑證(RECs)的嚴格規範,必須符合「時間匹配」與「地理匹配」原則,以避免漂綠並確保減碳成效具備真實性。在範疇三方面,SBTi 2.0 對 A 類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從「企業自身減碳」進一步提升到「帶動供應鏈共減」。企業需建立完善的供應商參與策略:在目標設定日起五年內,使 Scope 3 排放中至少 67% 的排放量來自已設定並通過 SBTi 驗證的供應商。新版標準亦強調供應商目標的真實性與可驗證性,同時要求企業每年持續追蹤供應商進展,確保減碳承諾落地。
投入永續發展不再只是單純的企業公關活動或形象工程,而是企業長期競爭力的一部分。從碳到水、從供應鏈減碳到零廢棄實踐,唯有將永續融入營運策略,企業才能在全球轉型浪潮中穩健前行。論壇內多位專家分享從工廠源頭減量、節能設備導入,到循環再利用的整合實踐,呼應國際趨勢與在地需求,也為產業界建立系統化前進路徑。


熱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