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机械外骨骼,连钢铁侠都嫉妒你!



2018年3月27日 | 产品安全

      

 

你可曾幻想像超级英雄一样可以飞檐走壁?通过穿戴钢铁侠套装,机械外骨骼让我们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不过跟漫画不太一样,这些可穿戴机器人可能无法对抗邪恶,然而他们可以帮助人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以及携带更多更重的东西。机械外骨骼,又称动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是一种由外骨骼模样的框架组成,且可让人穿上的机器,这个装备可以提供额外能量来供四肢运动。在工厂,机械外骨骼可以帮助装卸作业者减轻负担,例如,他们可以让重达10公斤的组件在安装时“变轻”,使其感觉起来只有3公斤。另一种包覆后背及腿部的机械外骨骼,可协助仓库员工在装卸货物时,行动更自如,员工通过按钮设定角度,工作服就会像隐形椅一样运作。

位于布莱梅的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机械外骨骼分为被动式机械外骨骼和主动式机械外骨骼。被动式机械外骨骼是指没有外部能源提供额外动力的外骨骼机械,通过弹簧组件与人员产生互动;主动式机械外骨骼包含动力源,可自身产生动力,以提供恰当的力量辅助,用很小的力就可以搬运起各种重物。机械外骨骼穿戴过程中,传感器会对人体姿势进行检测,并优化算法,方便不同行动之间的模式转换。机械外骨骼还包含电池和控制系统,当穿戴者收缩二头肌时,系统会辨识出穿戴者弯曲手肘,从而产生运动。此类互动让人们与机械的接触更加紧密。这种机械外套主要用于协助无法由其他技术工具替代的工作流程,如拆解汽车或搬运家具。机械外骨骼已经进入量产,相信对降低工作意外及公伤病假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特别助手:机械外骨骼——让人们更轻松地举起重物

 

智能眼镜,工业领域新宠儿

智能眼镜如同机械外骨骼,也能对产线员工提供有效的保护。此类智能眼镜通过扫描环境,将警告通知清楚地显示在镜片上。

举例来说,当噪音等级过高时,智能眼镜会发送信号提醒员工戴上听力保护装置。尽管智能眼镜在工业上的应用尚未普遍,但他们在某些领域内已经通过“虚拟训练营”成为现实。德国社会意外险(IFA)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在特别的实验室里凭借智能眼镜构建虚拟现实,进行职业安全训练。他们在这个实验室内建立一个占地7平方米的3D动态工作环境,让用户可直接操作机械。随着受训人员的动作、视野、视角及声音都会实时产生变化。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能够体验穿梭于大型工厂车间,与机械产生逼真的互动。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可以模拟演练危险和意外,也能搜集重要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及成本,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员工。

智能眼镜感知周围环境压力及有害物质,降低人员损伤

 

机器人可以让我们公私分明吗?

智能工厂数字化的效益无穷,可协助减轻工作量,同时确保员工健康与安全。此外,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等行动装置,也能让日常工作变得更有弹性,而视频与电话会议使员工能够在家工作。然而,这些弹性与独立性会导致雇主及员工忽略一项事实,那就是随时待命也可能造成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企业的挑战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益,同时对其可能带来的危险采取预防措施,实施这样的数字化手段可以让管理者身体力行,也能提高公司及员工效益。

 

机器人的安全性由谁把关?

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发布,机器人和机器人制造系统将广泛应用,同时机器人(系统)的安全性也变得更加重要。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凡是贴有CE标志的产品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内自由流通,同样,机器人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合法地取得CE认证标志的使用资格,也就是说机器人产品必须符合欧盟关于机械安全性(机械指令2006/42/EC)、电磁兼容性(电磁兼容EMC指令2014/30/EU)以及机器人协调标准(EN ISO10218)的相关要求。

2010年至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以年均35.5%的速度增长,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开始快速普及。据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金额有望超过300亿元。为了规范高速发展的机器人市场,2016年11月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国质检总局、中国工信部和中国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通过中国国家机器人标准检测的机器人及其零组件,才能获得CR证书。

作为欧盟正式授权的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已建立完整、全方位的机器人检测认证服务系统。我们不仅可为出口企业产品提供CE认证服务,同时由于德国莱茵TÜV与中国CR认证机构合作,可为国外机器人产品销往中国市场提供CR认证服务。

 

相关文章:

从工业到个人护理机器人,你朝夕相处的“伙伴”够安全吗?

做到这六项安全要求,用户可以安心使用AGV物流仓储机器人

功能安全,机器人安全运行的护身符

认清机器人电缆生产环节中的三大误区

机器人安全认证,国际国内标准差异研究

验证机器人电缆机械耐久性的八项测试方法


机器人时代,谁为高科技的安全把关?